聚碳酸酯(英文简称PC)是工程塑料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原料,从摔不烂的手机壳,到能直接进微波炉加热的饭盒;从家里透光又抗风的阳光板,到汽车顶上耐得住暴晒的天窗——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物件,背后都藏着这位“实力派”材料。
我国PC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。截至2024年底,国内总产能达381万吨,产量230万吨,近五年CAGR(年复合增长率)分别高达20%和31%。2025年全球聚碳酸酯市场规模将达到179.87亿美元,预计2032年达到249.24亿美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(CAGR)为4.77%。
根据海关数据显示,2025年1-6月,中国聚碳酸酯(HS:39074000初级形态的聚碳酸酯)出口额约为6.36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9658万美元,同比增加17.91%。
从出口平均价格来看,2025年1-6月中国聚碳酸酯出口平均价格为2.26USD/KG,同比下降1.23%。
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碳酸酯出口平均价格轻微下降,主要原因有2025年上半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持续扩张,同比增长10%,导致市场供大于求,企业为缓解库存压力,通过降价促进出口,以消化过剩产能;主要原材料双酚A价格下行,降低了生产成本;欧美汽车、电子领域需求停滞,高端出口受关税壁垒限制,聚碳酸酯出口重心转向东南亚等价格敏感市场,使得低端产品占比上升拉低整体均价。
按出口国家和地区统计,2025年1-6月我国聚碳酸酯最大出口国家和地区为越南,出口金额为1.2亿美元,其次是中国台湾和韩国,出口金额分别为6165万美元、4802万美元。
其中,2025年1-6月对新加坡出口同比增长68.42%,这其中原因有,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制造业中心,电子、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,2025年新加坡电子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转型,对聚碳酸酯的需求持续增加;2024年12月生效的《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》,降低了中国聚碳酸酯出口新加坡的合规成本;除此之外,新加坡凭借其自由贸易港地位和2025年5月生效的《太平洋联盟-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》(PASFTA),成为中国聚碳酸酯辐射东南亚及拉美市场的跳板。
具体分国别来看,2025年1-6月,我国聚碳酸酯共出口97个国家和地区,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加5个国家和地区。近七成市场出口额同比正增长,前20大出口市场中,出口额同比增长10%以上的市场11个,出口额同比增长60%以上的市场3个。
从贸易地区分析来看,亚洲是我国聚碳酸酯的主要出口地,占出口总量的78.74%。在2025年1-6月对出口的主要地区中,出口亚洲5.01亿美元,同比增长17.14%;出口欧洲6398万美元,同比增长44.98%;出口拉美5476万美元,同比增长7.14%;出口北美697万美元,同比增长3.54%;出口大洋洲81万美元,同比增长62.80%;出口额下降的洲有:出口非洲862万美元,同比下降7.98%。
从主要出口省市来看,2025年1-6月出口额前五的省市依次为上海、广东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苏,出口额合计占比达到90.17%,紧随其后的福建、辽宁、湖南、河南、北京,出口额分别为883万美元、673万美元、662万美元、536万美元、523万美元。
根据2025年上半年聚碳酸酯出口情况来看,包括越南、韩国、印度、泰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是中国聚碳酸酯的主要出口目的地。2025年上半年西欧、中东欧、非洲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,未来增长潜力不容小觑。
虽然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,但同样面临着“低端内卷、合规成本攀升、替代材料冲击” 的多重挑战。在产业升级和新应用领域的推动下,中国聚碳酸酯企业除了要关注最新聚碳酸酯国际贸易数据变化,还应通过技术创新打破高端壁垒、生产高性能特种产品、并成功实现产业链协同,才能穿越周期,享受未来的增长红利。